马三历史

服务  1621年(清天命六年),后金汗王努尔哈赤领兵攻占沈阳,1625年把都城从辽阳迁至沈阳。1634年(清天聪八年),皇太极改沈阳为盛京。随着明朝的日益衰落,皇太极见时机成熟决心入主中原,而歼灭辽西的明军是入关的前题,此时蒲河,便成了他运兵作战的一道障碍。在此形势下,永安石桥便应运而生了。其目的是"师旅出之便之"。

  永安桥旁有一小镇,名为“马三家子”,当初此地有三家马姓人在此居住,顾有此地名,由于此处是入关的必经之路,在清崇德年间此处逐渐繁荣,人口兵丁日益增多,繁荣之市逐渐有了规模。在闹市中有一酒馆,产一种用当地高粱酿造的酒,经营者也是当地马姓人,酒馆无名,但因酒产自此地,故因地得名,被人称为“马三酒”,此酒取蒲河水,用东北的高粱米酿造,酒香四溢,甘冽醇香,深受当地兵丁百姓的喜爱,故此酒馆生意兴隆,逐渐成为永安桥旁最大的酒馆,招牌只题字“马三酒”。

1 酒的传说

  努尔哈赤厉兵秣马,一心想逐鹿中原,蒲河成为进军中原的一大障碍,努尔哈赤需要一处永固的运兵桥,随即决定兴工修建一座石桥。

  永安桥又称大石桥,其桥面由石块铺成,整齐匀称。相传,永安桥最初只是一座简单的木桥。木桥刚修成不久,河上就游来一只龙头龟身的大怪兽,怪兽戏水的同时,钻到桥下,结果就那么一拱身,便将桥托起,随即背着桥游走了。

  努尔哈赤得知后,非常恼火,下令征集四方百姓,重新修建一座坚固的石桥,本以为石桥可以抵得住怪兽的捣乱,但石桥刚刚落成不久,龙头龟身的怪兽再次现身,不费吹灰之力便又将石桥驮走。

  到了崇德年间,为了修复该桥,皇太极征集大批民工,下决心要将这座桥修建完成,并确保不会再受到怪兽的侵扰。

  彼时的盛京城,蒲河从其西面流过,把一条通往山海关和北京的大道切断。皇太极要统领八旗大军到辽西与明军作战,于是决定于崇德六年在蒲河上修建一座坚固的大石桥。圣旨一下,成千上万的人都被赶上山去打石头。

  有一位姓任的石匠,为了解除百姓的修桥之苦,四处打听降服怪兽的办法。一日,任石匠正在山里打石头,一位头发、眉毛、胡子皆白了的老翁突然出现在他面前,还未等任石匠缓过神来,老翁开口说:“任石匠,那龙头龟身的怪兽,实际上是龙的儿子,它叫赑屃,生来力大无穷,却又很淘气。不过,赑屃最怕天狮,若是能请来天狮大王,必能降服赑屃。但你需要在三日内雕刻三四只天狮,立于桥前,并用好酒倒入河中,赑屃饮酒后,定能被四只天狮镇住,驱走赑屃,如若你体力不支可饮“马三酒”三杯行血生力,助你完工。”随即老翁消失不见。

  任石匠听了兴奋了好一阵,随后他向监工提议,把桥的护栏柱头,都雕成狮子形状,并在桥两头雕刻四只天狮。监工正苦于无法向皇太极复命,按时完工,于是同意了任石匠的做法。

  任石匠开始日夜赶工,并请酒馆老板将“马三酒”倒入河中以醉赑屃,酒馆老板将酒馆内的酒全部运送到桥头,成坛的美酒倒入河中,顷刻间酒香四溢,久久飘散于空气中,任石匠提凿刻狮,一开始力气还够,第一日便凿刻好一只,但第二日精气去了一半,速度便慢了下来,到了第三日上午,只凿刻出两只天狮,这时任石匠才想起老翁之言,于是他找到酒馆老板,想讨得三杯“马三酒”,但酒馆老板人太实,已将店内的酒全部倒在河中以醉赑屃了,无奈任石匠只得不眠不休的凿刻,待到第四日也只凿刻好三只天狮,这时的任石匠已经累到口吐鲜血,气若游丝了,酒馆老板焦急万分,正在此时酒馆老板娘从店中赶到,手里拿着一个酒壶,老板娘说:“这是前些日客人剩的半壶酒,请石匠师傅不要嫌弃,饮下保命吧”。任石匠将半壶酒一饮而尽,顿时气血顺畅,精气重生,坐了起来,就在此刻,怪兽又来了,冲着石桥的方向摇头摆尾游了过来。任石匠望着三只天狮焦急万分,心想,老翁明明告诉自己要四只天狮,而如今自己舍命凿刻也只雕出三只来,这第四只天狮可怎么办啊?任石匠急中生智,赶忙把自己打扮成一只石狮子的模样,与其他三只石天狮一同雄踞在桥头之上。

  赑屃游在河中,闻得美酒清香,随即多饮了好多河中美酒,此刻已是醉眼朦胧了,只见它从远处像桥头张望,见桥头有四只天狮在守护,顿时吓破肝胆掉头就逃。从此在也不敢到此处顽皮了。

  如此,大石桥被保住了,而任石匠却再也不会动了,他变成了一头天狮,自此永久地守护着这一座石桥。
人们期盼这座石桥能够永远安宁太平,于是起名永安桥,桥头的石狮至今仍旧保存完好,成为一种永久的纪念。而酒馆的老板继续生活在这里,以经营酒馆为生。每年都会到桥头献美酒祭奠任石匠,一生未变。

2 康熙大帝永安桥题诗

  盛京叠道和永安桥的修造,为后来清军对明军的征战,进军山海关,以至入主中原,都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清政府迁都入关后,永安桥就成了盛京通往北京的必经之处。而自康熙皇帝为开端的四代皇帝东巡盛京,这条大路就成了奔向盛京的御路,而当年皇太极敕建的三拱大石桥,自然就成了御路上的“神桥”。

  在封建时代,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皇帝的起居饮食,坐卧行走,都非比寻常。皇帝吃饭叫御膳,皇帝看书叫御览,皇帝批文叫御批,就连皇帝外出的车驾沿途行走经过的道路也叫御路。

  每当皇帝出巡之前,在沿途所经过的御路,都要由各处和地方官分段负责,安排兵丁人夫提前加以整修,御路之上都要铺黄土,洒净水。修好了路面,还要等待皇帝的车驾和大队人马通过。在这之前,不许任何人和车辆通行。

  自康熙皇帝玄烨、乾隆皇帝弘历、嘉庆皇帝颙琰,到道光皇帝旻宁,在这一百六十年间,共有十次东巡盛京谒陵祭祖活动。沿御路之上要过许多石桥、木桥、草桥、浮桥,在路上皇帝还要沿途设行宫、搭御帐,还有随从的数千到上万的人马浩浩荡荡,可称得上是惊天动地。再加上驻跸、阅兵、比武、拜庙、狩猎……往往是少则两月,多则达一百二十余天,才能完成一次东巡活动。

  康熙是清朝皇帝中少有的圣君明主,一生政绩卓著,是他开创了“康乾盛世”让华夏大地一度繁荣,康熙东巡曾两次过“永安桥”并为桥题诗。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玄烨东巡,历经四个月,五月回到北京。这一年,康熙年方29。亲率王公贝勒文武大臣出京东巡。翰林院侍讲高士奇,随驾同游,并撰写《扈从东巡日录》以记之。现依《东巡日录》记载,将康熙的巡视、狩猎、路途行见情况,做如下介绍:

  康熙于二月十五日(农历,下同)启銮离京,三月初四到盛京。祭罢福陵、昭陵后,于三月初九去新宾永陵。十一日祭永陵,十二日离兴京。从铁背山开始狩猎,直至开原东部山区。十三日,康熙率马队,首先进入开原东境的曾家寨,行围,射杀三虎,并驻跸曾家寨。十四日,康熙北上进入清河沟,又行猎,射杀二虎,驻跸哈达河,并凭吊先祖努尔哈赤攻打哈达部的古战场──哈达城。十五日,在耿王庄附近康熙率众越过柳条边,进入西丰围场鹞鹰坡。之后,过盛京奔向乌喇吉林。

  当年康熙二次东巡时曾率领文武百官夜宿永安镇(即如今马三家子),由于当时正值早春,盛京此地寒意正浓,文武百官内有不少人皆为南方人,畏惧北方的寒冷,多有身体不适的感觉,康熙见百官惧冷畏寒,提议饮酒驱寒,并命高士奇寻酒,康熙言道:“此处建桥时有一传说,曾有赑屃扰人修桥,修桥石匠将酒倒入河中以醉赑屃,并雕刻4座天狮镇住桥梁,吓退赑屃,这酒便是当地酒,名曰——马三酒,高爱卿可去寻来,与各位爱卿驱寒暖身”。

  高士奇在当地寻得此酒,分与百官引用,百官喝下此酒,顿时如火龙串身,精气大提,浑身的寒意皆以不在。康熙大喜,连饮三杯,并高呼“神酒”,借酒意为永安桥题诗,诗曰:“夹路风法宿雨消,十年曾此驻龙镳。春风城阙知非远,几处轻寒变柳条”。

  故此马三酒又有别名为“神酒”。与神路、神桥齐名。


3常纪题诗《晓过大石桥》

服务  常纪,号理斋,沈阳人,为人“貌其伟,性尚爽,文思清拔,尤嗜吟咏”。其所作《爱吟草》也有一部分是反映辽东的,如《晓过大石桥》、《渡巨流河》、《望医巫闾山》、《小凌河》、《广宁道中》、《松山道中》、《高桥驿》等。其中《小凌河》为缅怀明代辽东贺钦之诗,表现了诗人对贺钦的敬佩:

《晓过大石桥》

夕行落圆照,晓行晨星多。
霜华积野草,秋水增寒波。
驾言度石桥,石桥何峨峨。
愧非马相如,今日复来过。

  常纪乃是性情中人,在人性描述中就可以看出此人的性格“貌其伟,性尚爽,文思清拔,尤嗜吟咏”常纪与王尔烈(字君武,又字仲方,号瑶峰,辽阳人)关系甚好,常纪的死因在清史上的记载却不是十分明确,只有“登春遇害”寥寥几字,王尔烈曾与同僚们争论过常纪的死因,但也没有定论。在《翰林王尔烈》一书中,充分展现了两个才子的深厚友谊,以下是王尔烈对常纪家弟所说,摘文如下:“先兄理斋之死,吾正在翰林院里。一日,圣上下诏要翰林院所有的官员士子皆去参拜昭忠祠。在昭忠祠里我发现在亨祀金川死事诸臣的牌位中有吾乡常纪与焉号理斋的名字,回翰林院后我便到国史部去找来一本昭忠传,但传上只言说常纪是登春遇害,别无记载,此外无可问询,惟付之太息而已。理斋在我的心里记忆如初:他相貌奇伟,性尚慷爽,文思清拔,尤嗜吟咏,吾幼时便闻其名,通过同学高惟钦和慈惺圃两人认识并订交,每逢假日,便聚在一起玩耍,后来我们一行五人结为弟兄。丁丑年,即乾隆二十二年,理斋登进士,直到十年之后,丙戎年谒选铨曹时,吾才与之得以朝夕相处。那年正是我中举后的第二年,正在千山龙泉寺求读,我欲进京赶考,我们两人共同入都,住在一起,纵谈古今,更使我很佩服理斋兄的学识卓迈,自觉殊不可及,那次科考我名落孙山,而理斋兄则捧檄入蜀去任西充知州。我当时认为理斋所去之地千里迢迢,景色必然优美,以其清才逸气,又遇山水之奇,一定会大有抒发,此行一定不是虚行的,哪里想到,不几年,金川叛逆,理斋竟死于贼寇之手。我刚刚知道这个消息时,便偷偷地叹息,在那豕突狼奔之际玉石俱焚,不知其临难时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景。我阅过昭忠传之后,觉得理斋之死不详,很可能埋没了其真实壮举及其为国殉躯的英雄功绩。我气愤不已,将昭忠传掷于床头,对我的同僚们说:我认为常君理斋死因在昭忠传上记载不详,只写了登春遇害四个字,既是昭忠传必记载某忠臣是为国捐躯,登春遇害之实岂能副其忠臣之名,以余之见,昭忠传必须修订。同僚对我的看法也表示支持。我认为理斋兄除了有此为国捐躯烈举之外,还应有知州之业绩、学识之墨迹。”

   常纪酷爱饮酒,由于生于北方,性情豪爽,身材高大,其酒量也大,乾隆二十二在与王尔烈共同进京赶考的时候题诗《晓过大石桥》,那时候进京赶考是很辛苦的事,晓行夜宿,当二人走至永安镇的时候,以是傍晚时分了,正值深秋,入夜后天气甚凉,二人决定在永安镇住下,明日晨晓在过桥赶路。在永安桥旁有一家酒馆,名曰“马三酒”,二人立即想起了先帝康熙爷的典故,就问店家此处可有“神酒”?店家答曰:“酒只有马三酒,先帝爷喝的就是这种酒,此酒味美,酒香四溢,甘冽清醇,入口柔和,回味无穷,曾被先帝爷称之为——神酒。”常纪与王尔烈饮酒纵谈古今,不知不觉就过了一晚,待二人停杯之时已是拂晓时分了,常纪高呼,此真乃好酒啊,饮后不困不乏,精神奕奕,不愧为神酒啊。于是与王尔烈二人赶路进京去了,在过桥的时候,有感于此情此景,诗性大发,高声吟诵:“夕行落圆照,晓行晨星多。霜华积野草,秋水增寒波。驾言度石桥,石桥何峨峨。愧非马相如,今日复来过。”此诗便是《晓过大石桥》一直流传至今。

4 道光东巡

  道光九年东巡前谕内阁:“本年恭谒盛京祖陵,所有王公、功臣坟茔,应于礼成后祭奠,克勤郡王,功臣扬古利,费英东,额亦都四处,朕亲诣赐奠。其余照例奏派遣官赐奠。”清朝到了道光年间已经步入衰落,道光皇帝虽然心怀大志,但能力有限,虽有小改小革,但终究是徒劳无功。

  道光皇帝于道光9年东巡,一切均按照祖制行事,相传,安桥镇(今马三家子)当地官员为了邀功献媚,让当地人寻找老酒“马三酒”以供皇上与百官饮用,但那个时候,人民的生计都成问题,在加上蒲河河水改道,永安桥下已经没有了蒲河水,只有一条小溪,由于水源的问题,酿造好酒已成难题,马三酒馆老板向当地官员解释说:“古法酿造马三酒,对水的要求极高,但当地蒲河水改道,水质已大不如前,酿造出的酒就会大打折扣,口感、品质都不能与早年间的酒同日而语”。当地官员哪里容得百姓解释,他为了自己的仕途,逼迫酒馆老板去寻找优质的水源,酒馆老板无奈,只好徒步走遍周边所有水源,当走到今新民高台山时,觉得此处古井中水,水质甘甜,清澈见底,饮之神清气爽。正是酿酒的好水源,但此处距永安桥有80里地,路途泥泞难走,如若在此处取水酿酒投入人力物力过大,于是他对当地官员说了自己的想法,并建议官员不要献酒,岂知当地官员利欲熏心,那里还顾得上百姓死活,强迫酒馆老板取水酿酒,老板无奈,带着全家6口人,人拉,肩背足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储备水源,并日夜不停的酿造马三酒,终因劳累过度,猝死于酒坊。

  贪官哪里会在意百姓的死活,他本想用酒馆老板的生命,换取自己的仕途,岂知道光皇帝最恨贪官,当听说了贪官献媚,逼死百姓的事情后,就命令将其斩首,这才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虽然此酒馆老板被活活累死,但马三酒的酿造水源,却被其后人保留,就此,马三酒首选水源就是高台山古井水了。

5马三酒现代史

  斗转星移,时间飞逝,清末至民国期间,由于战争与饥荒,马三酒逐渐衰落,酒馆已不复存在,酒坊也已坍塌,在那个年月里,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直至解放后,马三酒才又复出现。但由于技术与酿造工艺上的缺失,酒的品质以大不如前了。

  1957年,马三家子教养院在此建立了教养酒厂,访遍当地百姓,终于在一马姓老人那里获得了酿造马三酒的工艺,随即整理技术,终于又让马三酒重回世间,并源源不断的供应给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的人。